如果去年聖誕節的「如果愛」講的是一則在不斷重複反覆間追問著離開的愛,究竟是什麼的電影,那麼,今年陳可辛的「投名狀」,則是通過了三種不同角色,不斷追問著:什麼是兄弟情誼。
當徐靜蕾奔過重重貞節牌坊,從這個男人到另一個男人時,我想導演想說的,應該並非是背叛與否的問題,而是意念的選擇;就像劇中三位主角雖然結義,納了投名狀,但他們卻因為選擇的信念不同,而走向分歧的道路。
三個兄弟,代表了三種信任,也代表三種不同人格特質
(也可以說是代表三種不同典型的男人吧)
趙二虎(劉德華飾)相信的是人與人間的承諾與對頻的情感,因此當他知道寨裡兄弟犯錯時,雖然於理不合,但他仍希望大哥能看在情面上原諒他們;而當他殺了蘇 州太平軍首領時,他抱著他倒下,送行的詞也是他對寨裡兄弟所說的,直到四千降兵發糧、破南京城配軍餉,他所堅持的都是一貫重然諾的行動;甚至最後聽聞敵軍 要刺殺大哥,他仍是義無反顧策馬飛奔,最後身亡。
在他重然諾、兄弟舉動裡,他代表的正是重[情]--人情、情義的人格特質。
姜午陽(金城武飾),其實全劇裡頭,只有他才是幾乎從不懷疑的相信並且服膺著投名狀誓詞的人,所以,他一直很想追隨著大哥的信念去相信他的理念,其實是因 為他相信投名狀的信念;因此也才會在大哥、二哥爭論之際,說了經典的台詞:「大哥是對的!大哥是對的!」造成網路上MSN暱稱瘋狂的病毒效應;後來,在得 知大哥要動二哥時,衝去殺了徐靜蕾,只因誓詞有言:外人亂我兄弟者,必殺之!甚至直到最後,二哥被殺,他去刺龐青雲(這時,他已經不叫大哥了)還是因為投 名狀誓詞有言:「兄弟亂我兄弟者,必殺之」
說他依[理]-條理、道理行事,應該是不為過。
而李連杰,看似是最為背離兄弟誓辭,置兄弟誓詞於度外,但其實他是相信著更大的淑世理想;所以他把個人兄弟情放在更大的千萬百姓兄弟情誼後面,因此,他必 須殺了姦淫民女的兄弟、必須殺了投降的四千兵,甚至是歃血為盟的兄弟;在他心裡,他仍由衷相信,是他兄弟的,就會了解,他這麼做是對的。
在他的心裡,只有依循[法]--法則、法理,才是能讓兄弟們過好生活的辦法。
感覺起來,整部戲中,趙二虎的角色是最幸福的,
因為直到死,他仍不用受到兄弟妻子背叛天人交戰煎熬;
龐青雲,犧牲了兄弟情誼,企圖換得最大的兄弟愛,
卻仍是敗在幕後權謀者的陰謀下;
而姜午陽,作為其他兩兄弟信念拉拒的中間,
他則必須做出最多抉擇,所以他才被安排去相信投名狀。
看完了電影,
該說趙二虎有仁義之心,而李連杰為了權勢心機嗎?
這麼說似乎太過於善惡價值二分。
從不覺得人的特質或者行為裡頭有善惡好壞的分別,
從來就只是個人信念不同罷了,
畢竟這相對的這世界,總是提供許多選擇給我們,全然看我們怎麼辦。
如此而已。